实验室主任-彭成
简介
彭成,男,1964年生,汉族,四川南部人,医学博士,mg老虎机游戏原副校长、首席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首批岐黄学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多维评价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负责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药学与中医药学部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道地药材多维评价专委会理事长,《泰国中医药杂志》和中国《中药与临床》杂志主编、《Phytomedicine》副主编;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杰出科学家。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负责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负责7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负责),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负责),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负责);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20多篇,人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中国高被引学者;获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
人物履历
出生中医世家,从小受到中医药熏陶。1981年毕业留校后,进入成都中医学院药学系中药研究室,从事中药药理研究。1990-1996年在mg老虎机游戏攻读中药学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药理学硕士导师,任mg老虎机游戏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中药学博士导师。2002年11-1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中心进行实验动物技术培训。2003年-2006年3月任科技处长,2006年4月-2013年11月任药学院院长,2010年8月任副校长。2006年-2017年任国家级中药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2007年以来任西部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2009年-2012年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2009年以来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性与药效重点研究室主任;2010年-2020年任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2012年以来任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负责人;2012年-2023年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毒理学培育学科天带头人;2014年以来任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负责人;2015年以来任教育部国家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负责人;2017年以来任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2019年以来任省部共建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主任;2021年-2024年任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3年以来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毒理学和高水平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学科带头人。2010年以来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2013年以来任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2014年以来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2015年以来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道地药材多维评价专委会理事长,2016年-2022年任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与认证专家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2022年以来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负责人。
曾多次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泰国、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
2011年入列2011年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增选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
曾任mg老虎机游戏副校长。
职务任免
2024年5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免去彭成的mg老虎机游戏副校长职务。
社会职务
现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负责人、国家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负责人、国家中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教育部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西部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性与药效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道地药材多维评价专委会理事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委省政府特聘专家、成都市科技顾问团顾问、《泰国中医药杂志》《中药与临床》杂志主编、《Phytomedicine》副主编。
主要成就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创新药物重大专项任务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创立中药种质资源多元保存多维评价技术体系,建成全球最大的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开创中药毒理学学科,建立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模式和“毒-效”整合研究方法;构建“系统中药学”理论技术体系,促进中药学科现代化和国际化;揭示方证科学内涵,治疗临床疑难病证。主编“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中华道地药材》《中国药物大辞典》等专著和《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系统中药学》等教材20多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20多篇,人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中国高被引学者;获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负责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曾多次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省科技指南编制和国家药典药品标准及国家中药毒理技术指南制定。
1.创制病证动物模型,主编《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
先后提出中医实验动物学的概念和中医动物实验技术的概念和模式;先后创制脾气虚证、脾不统血证、脾虚胃癌、肝郁证胃肠运动障碍型等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被《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医学实验动物学》等著作收录,被香港大学等30多家单位应用,受到好评;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将中医药学、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知识技术融为一体,主编出版《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将中医药学、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知识技术融为一体,从而构建了具有自身独特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的综合性新兴的交叉学科--中医药动物实验方法学。在理论层面主要阐述了中医药动物实验的基本概念、思维原理、实验设计、实验准备、技术方法、操作规程、数据处理、影响因素,以及中医药动物实验与实验动物、管理法规等方面的关系和中医药动物实验的地位作用与局限性;技术层面主要介绍了中医理论、中医临床、中医方药、中医非药物疗法等方面的动物实验方法,收录证候动物模型300多种方法60多类模型,130多种疾病动物模型和100多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2.探索证候复方科学内涵,解决疑难重症患者疾苦
于1990年首次提出“方证、药证、有效部位与证、有效成分与证”的中药复方研究模式,研究四君子汤治疗脾气虚证的物质基础与作用原理,尤其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参术胶囊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前示范研究”(2001BA701A-07-19,负责人)等项目支持下,首次提出“方病证、药病证、有效部位与病证、有效成分与病证”的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发现模式,研究发现四君子汤、参术膏具有明显纠正胃癌癌前病变动物脾虚症状;改善胃粘膜萎缩、充血水肿,胃腺体囊性扩张、异型增生、肠腺化生的病理变化;增加胃肠黏液,保护胃肠细胞,提高胃肠细胞线粒体SDH、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降低胃癌组织ECM降解酶(MMP2、MMP9)含量, 减少激活因子(? PA ),增加抑制因子 (PAI1)含量,提高抑制剂(TIMP1、TIMP2) 生成;通过调控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免疫功能相关的基因、细胞周期相关的基因,达到健脾、益气、抑制胃癌癌前病变的作用。根据方证理论、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提出胃癌癌前病变以脾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采用健脾除湿化瘀解毒方药进行治疗胃癌癌前病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3.建立安全性评价模式与毒效整合方法,开创中药毒理学学科
针对中药安全性备受质疑、中药“毒性”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乌头类有毒中药的安全性研究”(2003-2006,负责人)、“附子“毒与效”的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研究”(2017-2021,负责人)的支持下,提出并建立了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毒作用机制—控毒方法体系”的安全性评价模式和毒效整合分析研究方法,尤其利用网络药理学、计算毒理学、多组学等先进技术和方法,科学评价乌头类有毒中药的安全性,科学分析有毒中药附子的毒效机制,科学揭示参附配伍增效解毒原理,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结题验收优秀。不断阐释中药毒理学基本理论,建立中药毒理学实验方法,开创中药毒理学学科,于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培育学科,2018年验收优秀,2022年整合中药药理研究,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创编《中药毒理学》创新教材(2014)、首版《中药毒理学》规划教材(2024)。
4.发挥中药资源优势,实施地震灾后重建
2008年5月12日,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发生5·12特大地震,大量房屋倒塌,伤亡群众无数,生态和植被破坏严重,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陷入困境。为了解决灾区农民生活、生产和可持续生存,促进灾区生态恢复、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中藏药产业发展,带领团队,一方面在灾区实施灾后重建,另一方面向四川科技厅、科技部提交了“灾区药材资源恢复重建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及示范”项目建议书。2009年科技部、教育部、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议书、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并批复“灾区药材资源恢复重建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及示范”项目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9BAI84B00,负责人)。项目以地震带重灾区阿坝州的道地药材川贝母、大黄、厚朴等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提出“政产学研用结合”,基地建设、生态恢复、产品综合开发与产业发展一体化的灾区道地药材资源恢复重建和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路,整合政、产、学、研、用的资源,集成药材种植、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道地药材川贝母、大黄、厚朴的规范化种植与生态重建,并围绕道地药材川贝母、大黄、厚朴等道地药材开展精制饮片、配方颗粒、非药用部位提取、创新药物及相关产品研发。突破了25项药材种植与生态恢复的瓶颈技术,制订了35项药材种植标准操作规程,在灾区实现种植药材18万亩,生态植被恢复20多万亩;制定国际国内和地方标准共13个,研发5个饮片、6个创新药物、7个配方颗粒和4个相关产品,获得2个新品种证书和16个产品的生产许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多亿元。
5.构建系统中药学学科,助力四川中药产业发展
针对中药品种的多样性、化学成分的复杂性、药效作用的多向性、临床应用的广泛性,传承现代中药学开创者凌一揆教授“大中药”思想,应用复杂系统科学思路,首次提出并系统阐释系统中药学的科学内涵、认知过程和现代研究,建立“品质制性效用”多维评价模式,创建系统中药学学科,主编出版《系统中药学》创新教材和双语教材,受到国内外同行肯定。而且牵头组建了部省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西部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了教育部西南道地药材2011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境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品牌药企、三甲医院 27 家,联合开展附子、川贝母、川芎、红花、黄连、三七、莨菪等 30 多个药材系统研究和标准化种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亿元,助力四川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中药产业发展。
6.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保存技术体系,建成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在四川试点之初,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强烈建议在mg老虎机游戏建立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2012年,获批国家公共卫生专项资金2000万元,进行“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负责人)。首次提出中药种质资源“多元保存、多维评价和全产业链开发”研究模式,首次建成多元保存设施与技术体系,保存中药种质资源6万余份。首次从外在品质评价、内在品质评价和性效品质评价三个维度建立中药种质资源品质多维评价方法,先后开展了珍稀濒危、大宗道地、民族民间中药种质资源的品质评价研究。深入开展了基于优良种质资源的全产业链的产品开发的示范应用模式的研究,对附子、厚朴、白芷等20个优良种质资源的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开展了系统研究;完成了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等7个上市品种的二次开发;对川芎、附子、厚朴、白芷等资源进行了综合利用的系统研究,形成资源综合利用产品28个,产生经济效益上100亿元。
7.培养后学,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励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一流专业中药学和国家一流课程《中药药理学》负责人,提出“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明理致用”的教学理念,建立分层分型、因材施教、精准育人的中药学三层次三类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牵头获得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实践育人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以国家级中药学特色专业为阵地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凌一揆”中药学基础基地班为引领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全国第一个校企合作订单式--中药学太极班为示范培养应用型人才,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生源选拔与淘汰分流制、本硕博学分累积转换制、名师执教与全程导师制、纵向层次阶段递进制、横向交叉前沿融通制、游学访学论道结合制等方面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得2018年度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度国家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
所获荣誉
1997年被定为首批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1998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
1999年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获“四川省十佳青年教师”称号
2000年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
200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2002年获第六届“青年科技奖”
2003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04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5年获第十二届“四川省优秀青年”称号
2009年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0年获得第五届四川省杰出创新人才奖
2011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2017年获得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18年成为首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
2018年成为四川省杰出科学家
2021年6月7日,入选2020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
2022年成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负责人
2024年成为国家“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